Page 51 - \2023年5-6月
P. 51

2023 年第 3 期

          青年学生多次走上街头,力促政府抗日,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与左翼思潮相结合。 另一方面,北平
          地处华北,不仅与南京国民政府有较远的空间距离,而且与中央的行政关系也比较松散,国民党在
          北平的存在感一直较弱。 多重因素互相叠加,左翼思潮在适宜的环境与土壤中破茧而出,逐渐演化
          成为中国思想界的时代主潮之一。
              20 世纪 30 年代北平的左翼思潮,既是一种思想形态与精神状态,也表现为在此思想指导的政
          治行动实践。 北平发达而多元的教育体系为左翼群体提供了相对宽敞的政治空间与生存环境,大
          学与中学校园是传播左翼思潮的主要通道,青年学生是左翼思潮传播的主要载体,他们通过校园读
          书会、社团等形式聚集起来,研读、传播左翼(主要是马克思主义)书籍,初步构建起一套左翼之网。
          在北平左翼群体中,除极少数为中共地下党员(职业革命家)外,大部分都是青年学生,也包括少量
          教师,他们没有政党背景,但对国民政府以及北平地方当局的不满是一致的。
              全民族抗战爆发之前北平的思想文化格局呈现非常复合、多元的形态,无法用某种单一的影像
          独立定格,不同群体在政治地位、知识结构以及观念意识等方面,呈现较大差异。 一批带有精英属
          性的学院派知识分子因掌控丰厚的文化资源而占据强势地位,一批前清遗老与北洋旧人也有相对
          独立的生活世界与交游网络,呈现出独特的精神气质与生活状态,影响仍不可小视。 对于左翼思潮
          而言,最初属于一股潜流,但在各种因素的促动下,在国民党不同派系力量的缝隙中逐渐勃兴,在民
          族主义旗帜的巨大感召下,与马克思主义思潮传播、无产阶级文化运动紧密呼应,最终发展成为不
          可阻挡的时代激流。
              进入 1935 年之后,在日本的加紧策动下,华北呈现半独立状态,国民党中央军政势力基本退
          出,在意识形态方面的管控几乎呈现真空状态。 外在限制减少,激愤与躁动交织造就了危局下的北
          平城市氛围,也为左翼思潮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新的助推力。 在敌国入侵的巨大阴影之下,革命意识
          与救亡主题叠加,左翼思潮有了更丰富的内涵与形态。 北平共产党人及时捕捉到这种带有普遍性
          的时代情绪,组织青年学生走上街头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一二·九”运动成为近代中国政治史
          与思想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是对北平左翼力量的一次检阅与淬炼,也是 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北平
          左翼思潮的总结与升华。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整个过程表现出较强的组织性、持续性与策略
          性,其中一大批骨干人员后来奔赴延安。 至此,北平青年的政治热情与爱国行动汇聚到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抗日救亡洪流之中,北平的左翼力量投身到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之下,深度参与了新民主主义

          革命文化的历史构建。

                                                                             (责任编辑: 薛刚)






















           5 0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